天微暗,外出劳作的村民开始归家,伴随着夏日的习习晚风,玉泉区小黑河镇前毛道村的“乡村夜话”活动开始了,村民与村干部围坐在一起,商讨着近期灌溉管道维修事宜。
“村里管道年久失修,给我们浇地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每次浇地只能靠自己想办法排淤引水,不但费时费水还达不到灌溉效果,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村民们纷纷反映农田灌溉难的问题。村干部当场商议制定解决方案,最终决定更换破损的灌溉管道,彻底解决村里的灌溉问题。在这场“乡村夜话”中,村民畅所欲言,村干部坦诚讲解,问题拍板解决。
融合了“村民说事、村务会商、民事村办、村事民评”的“乡村夜话”,是玉泉区在乡村治理上的一项新举措。干部群众团团坐,话家常、解难题、谋发展,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体系不断丰富“乡村夜话”的内涵。
今年6月,玉泉区小黑河镇前毛道村针对万家营土地问题、灌溉管道破损等问题,开展了“说、商、办、评”乡村夜话活动,让村民有事敞开说,说了及时商量、马上去办,顺利解决了难题。并由此创建了自己的“乡村夜话”党建品牌——“头头事道”,村干部“下地头”“上墙头”“坐炕头”,与村民面对面,收集民意,解决问题。
“村里的资金怎么用,用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要花这笔钱,诸如这些我们村民关心的问题却没有敞开的了解渠道。”在前毛道村村民刘慧芳看来,闭塞的信息渠道在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而“乡村夜话”则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村党支部书记任云刚认为村里出现这些落后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三务公开”渠道窄、方法少,“村民对村干部不信任,村干部工作难开展,那我们就把矛盾放在台面上说。”任云刚书记说,“‘乡村夜话’,不是给我们村干部‘添堵’,而是给我们‘疏堵’,更有效落实我们肩上的责任。”伴随着“乡村夜话”的开展,有效化解了村民参政议政无途径、无时间,问题当面不敢说、不愿问的症结。同时,为村“两委”拓宽了民意征集渠道,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6月20日西菜园街道北源村的“乡村夜话”中,村民们正在积极地讨论为村民王心刚解决吃水难的问题。
“村委会收到了王心刚反映因为拆迁导致自来水管破裂的问题,家里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自来水,吃水困难。村党支部立即开会商议决定,重新为其接通自来水管,保证日常用水。”北源村党支部书记焦润玲表示。
“‘乡村夜话’不久后,村党支部就给我接通了自来水管,终于解决了我的一大心病。”北源村村民王心刚激动地说,“以前我们就爱说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纠纷或抱怨,现在通过‘乡村夜话’能主动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当家做主。”在他眼中,“乡村夜话”切实解决了村民的难题,说出了村子的发展,“有事儿大家一起商量,充满了幸福感。”
如今,“说、商、办、评”乡村夜话在玉泉区有序开展,不仅一些“压箱底”的矛盾被化解了,而且根据村民提议,解决了砂石路土地、自来水管网修缮等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从最初的说纠纷、说抱怨到现在的解难题、话发展,“乡村夜话”的内容不断革新。“说、商、办、评”乡村夜话把谋划权、商定权、监督权交给群众,将小微权力晒在“阳光”下,村干部用权办事有了紧箍咒、硬约束,真正让“老百姓明白、村干部清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19号
邮编:010030
联系电话:0471-4938562
天微暗,外出劳作的村民开始归家,伴随着夏日的习习晚风,玉泉区小黑河镇前毛道村的“乡村夜话”活动开始了,村民与村干部围坐在一起,商讨着近期灌溉管道维修事宜。
“村里管道年久失修,给我们浇地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每次浇地只能靠自己想办法排淤引水,不但费时费水还达不到灌溉效果,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村民们纷纷反映农田灌溉难的问题。村干部当场商议制定解决方案,最终决定更换破损的灌溉管道,彻底解决村里的灌溉问题。在这场“乡村夜话”中,村民畅所欲言,村干部坦诚讲解,问题拍板解决。
融合了“村民说事、村务会商、民事村办、村事民评”的“乡村夜话”,是玉泉区在乡村治理上的一项新举措。干部群众团团坐,话家常、解难题、谋发展,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体系不断丰富“乡村夜话”的内涵。
今年6月,玉泉区小黑河镇前毛道村针对万家营土地问题、灌溉管道破损等问题,开展了“说、商、办、评”乡村夜话活动,让村民有事敞开说,说了及时商量、马上去办,顺利解决了难题。并由此创建了自己的“乡村夜话”党建品牌——“头头事道”,村干部“下地头”“上墙头”“坐炕头”,与村民面对面,收集民意,解决问题。
“村里的资金怎么用,用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要花这笔钱,诸如这些我们村民关心的问题却没有敞开的了解渠道。”在前毛道村村民刘慧芳看来,闭塞的信息渠道在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而“乡村夜话”则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村党支部书记任云刚认为村里出现这些落后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三务公开”渠道窄、方法少,“村民对村干部不信任,村干部工作难开展,那我们就把矛盾放在台面上说。”任云刚书记说,“‘乡村夜话’,不是给我们村干部‘添堵’,而是给我们‘疏堵’,更有效落实我们肩上的责任。”伴随着“乡村夜话”的开展,有效化解了村民参政议政无途径、无时间,问题当面不敢说、不愿问的症结。同时,为村“两委”拓宽了民意征集渠道,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6月20日西菜园街道北源村的“乡村夜话”中,村民们正在积极地讨论为村民王心刚解决吃水难的问题。
“村委会收到了王心刚反映因为拆迁导致自来水管破裂的问题,家里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自来水,吃水困难。村党支部立即开会商议决定,重新为其接通自来水管,保证日常用水。”北源村党支部书记焦润玲表示。
“‘乡村夜话’不久后,村党支部就给我接通了自来水管,终于解决了我的一大心病。”北源村村民王心刚激动地说,“以前我们就爱说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纠纷或抱怨,现在通过‘乡村夜话’能主动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当家做主。”在他眼中,“乡村夜话”切实解决了村民的难题,说出了村子的发展,“有事儿大家一起商量,充满了幸福感。”
如今,“说、商、办、评”乡村夜话在玉泉区有序开展,不仅一些“压箱底”的矛盾被化解了,而且根据村民提议,解决了砂石路土地、自来水管网修缮等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从最初的说纠纷、说抱怨到现在的解难题、话发展,“乡村夜话”的内容不断革新。“说、商、办、评”乡村夜话把谋划权、商定权、监督权交给群众,将小微权力晒在“阳光”下,村干部用权办事有了紧箍咒、硬约束,真正让“老百姓明白、村干部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