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风物
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玉泉 >> 畅游玉泉 >> 历史人文 >> 魅力风物

玉泉井的那些事儿

发布日期:2020-06-17 15:40   来源:政府办   
A+ A-

玉泉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西南部,是呼和浩特的发祥地,自阿勒坦汗建城,玉泉已有430余年历史,其名由区内名胜玉泉井而得名。本期《玉泉故事汇》,我们来聊聊玉泉井的那些事儿。

玉泉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西南部,是呼和浩特的发祥地,自阿勒坦汗建城,玉泉已有430余年历史,其名由区内名胜玉泉井而得名。

御马刨泉的传说

玉泉井位于如今的呼和浩特玉泉区大召广场南侧。

关于玉泉井的传说“御马刨泉”真有其事儿吗?相传康熙皇帝未到归化城前,此处并无井水。康熙皇帝路过大召时,“过此,马蹄踏地,有泉涌出,味清而甘,四时不竭,居民建神祠于其上。水侧流数步北汇为池,上盖巨石作井眼,寺前一带咸取汲焉”。此后才有了玉泉井。因为传说是康熙皇帝御马踏出之泉,所以玉泉井又有“御泉井”之说。

还有一种说法,这几口泉眼是康熙年间葛尔丹战役中的"白大将军"——费扬古的坐骑刨出来的。

除了民间传说之外,据历史专家的说法是,玉泉井是土默特劳动人民为解决大召寺生活用水,在明代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挖掘出来的。康熙皇帝1696年御驾亲征到青城,比形成玉泉井晚了100多年。

不管是传说还是历史考证,玉泉区的得名来自于玉泉井可是不争的事实。

昔日玉泉井

曾经的玉泉井井台并不像如今这样四四方方,而是接近于三角型。靠北方向宽一些,靠南窄一些。

曾经在呼和浩特旧城老百姓的家中,一般会放两口水缸,一口是放普通洋水井打出来的生活用水,另一口则是专门盛放玉泉井的水。会有人专门从玉泉井把水送到家中,并在门口写正字,到了月底一并收送水钱。

在玉泉井井台北侧,有两根石头旗杆,也叫帆杆。

估计很少有人会抬头关注,这两根石杆上面,雕刻着“御马”以及缠绕着龙,十分的精美。

在石杆的下方,刻着“御泉社”三个字。当年在呼和浩特有很多行社,磨面的叫做“伏虎社”,铁匠铜匠叫“金龙社”,“御泉社”很可能就是和打水送水的行当有关,有点类似今天的送桶装水。

曾经有句老话叫“石头旗杆木头庙”,当年的“木头庙”就在两根旗杆之间,据说供奉的是“井神”。

如今玉泉井北侧立着一块“万古流芳”石碑,记录着大清咸丰四年(1854年),重新修建玉泉井的过程。

在玉泉井不远处的大召无量寺山门前曾经挂着一块“九边第一泉”的牌匾。如今这块牌匾被放置在大召东仓菩萨庙的山门。玉泉井水,远近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辽东、蓟州、大同、宁夏、甘肃和固原等九边镇的泉水之首,“九边第一泉”因此而来。

这块牌匾的原匾是当年大盛魁的账房先生王用桢用木棉所书写。

玉泉井真正的老井口如今被保存在大召东仓菩萨庙内,在上面可以清晰感受到岁月的痕迹。

今日玉泉井

虽然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实用性”,但是如今的玉泉井已经成为外地游客来到呼和浩特必去的景点之一。

当地人在这里享受悠闲的生活。

夏天的玉泉井周围也是热闹非凡。

玉泉文化源远流长

文脉是文化的来龙去脉。玉泉区作为呼和浩特的发祥地,是呼和浩特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载体。玉泉区除了“御马刨泉”的美丽传说,还有着清代我国北方与俄罗斯通商贸易的“商贸重镇”的称号,有430余年的建城历史的古城池。

在这430余年的历史沿革中,自大窑、云中、元阳、盛乐、丰州到至今,北方的少数民族蒙、汉、回、满、藏等多民族在这儿共同创造了以昭君文化、蒙元文化、召庙文化、旅蒙商文化、民俗文化和革命文化为代表的多元而灿烂的玉泉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重新调整区划后,玉泉区辖区由5.64平方公里拓展到260多平方公里,极大增加了发展的空间,玉泉区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玉泉区正向着经济活力特型区、观光农业示范区、文化旅游核心区、商贸物流聚集区、绿色生态宜居城区、文明和谐城区建设目标阔步前行。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蒙ICP备 1100251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40001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369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19号

邮编:010030  

联系电话:0471-4938562

玉泉井的那些事儿

信息来源:政府办
发布日期:2020-06-17 15:40:00

玉泉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西南部,是呼和浩特的发祥地,自阿勒坦汗建城,玉泉已有430余年历史,其名由区内名胜玉泉井而得名。本期《玉泉故事汇》,我们来聊聊玉泉井的那些事儿。

玉泉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西南部,是呼和浩特的发祥地,自阿勒坦汗建城,玉泉已有430余年历史,其名由区内名胜玉泉井而得名。

御马刨泉的传说

玉泉井位于如今的呼和浩特玉泉区大召广场南侧。

关于玉泉井的传说“御马刨泉”真有其事儿吗?相传康熙皇帝未到归化城前,此处并无井水。康熙皇帝路过大召时,“过此,马蹄踏地,有泉涌出,味清而甘,四时不竭,居民建神祠于其上。水侧流数步北汇为池,上盖巨石作井眼,寺前一带咸取汲焉”。此后才有了玉泉井。因为传说是康熙皇帝御马踏出之泉,所以玉泉井又有“御泉井”之说。

还有一种说法,这几口泉眼是康熙年间葛尔丹战役中的"白大将军"——费扬古的坐骑刨出来的。

除了民间传说之外,据历史专家的说法是,玉泉井是土默特劳动人民为解决大召寺生活用水,在明代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挖掘出来的。康熙皇帝1696年御驾亲征到青城,比形成玉泉井晚了100多年。

不管是传说还是历史考证,玉泉区的得名来自于玉泉井可是不争的事实。

昔日玉泉井

曾经的玉泉井井台并不像如今这样四四方方,而是接近于三角型。靠北方向宽一些,靠南窄一些。

曾经在呼和浩特旧城老百姓的家中,一般会放两口水缸,一口是放普通洋水井打出来的生活用水,另一口则是专门盛放玉泉井的水。会有人专门从玉泉井把水送到家中,并在门口写正字,到了月底一并收送水钱。

在玉泉井井台北侧,有两根石头旗杆,也叫帆杆。

估计很少有人会抬头关注,这两根石杆上面,雕刻着“御马”以及缠绕着龙,十分的精美。

在石杆的下方,刻着“御泉社”三个字。当年在呼和浩特有很多行社,磨面的叫做“伏虎社”,铁匠铜匠叫“金龙社”,“御泉社”很可能就是和打水送水的行当有关,有点类似今天的送桶装水。

曾经有句老话叫“石头旗杆木头庙”,当年的“木头庙”就在两根旗杆之间,据说供奉的是“井神”。

如今玉泉井北侧立着一块“万古流芳”石碑,记录着大清咸丰四年(1854年),重新修建玉泉井的过程。

在玉泉井不远处的大召无量寺山门前曾经挂着一块“九边第一泉”的牌匾。如今这块牌匾被放置在大召东仓菩萨庙的山门。玉泉井水,远近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辽东、蓟州、大同、宁夏、甘肃和固原等九边镇的泉水之首,“九边第一泉”因此而来。

这块牌匾的原匾是当年大盛魁的账房先生王用桢用木棉所书写。

玉泉井真正的老井口如今被保存在大召东仓菩萨庙内,在上面可以清晰感受到岁月的痕迹。

今日玉泉井

虽然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实用性”,但是如今的玉泉井已经成为外地游客来到呼和浩特必去的景点之一。

当地人在这里享受悠闲的生活。

夏天的玉泉井周围也是热闹非凡。

玉泉文化源远流长

文脉是文化的来龙去脉。玉泉区作为呼和浩特的发祥地,是呼和浩特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载体。玉泉区除了“御马刨泉”的美丽传说,还有着清代我国北方与俄罗斯通商贸易的“商贸重镇”的称号,有430余年的建城历史的古城池。

在这430余年的历史沿革中,自大窑、云中、元阳、盛乐、丰州到至今,北方的少数民族蒙、汉、回、满、藏等多民族在这儿共同创造了以昭君文化、蒙元文化、召庙文化、旅蒙商文化、民俗文化和革命文化为代表的多元而灿烂的玉泉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重新调整区划后,玉泉区辖区由5.64平方公里拓展到260多平方公里,极大增加了发展的空间,玉泉区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玉泉区正向着经济活力特型区、观光农业示范区、文化旅游核心区、商贸物流聚集区、绿色生态宜居城区、文明和谐城区建设目标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