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索引号:0001152802HZ/2024-00031 主题分类:其他
发文机构:区域经济合作局
成文日期:2024-11-05
索引号:0001152802HZ/2024-00031
主题分类:其他
发文机构:区域经济合作局
成文日期:2024-11-05

首府:点燃科创引擎 激发向“新”动力

发布日期:2024-11-05 09:10

来  源:区域经济合作局

朗读

2024年1月至9月,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科技服务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实现增加值高达184.65亿元,同比增长率达到27%。这一亮眼成绩占GDP总值的6.40%,为GDP的增长贡献1.3个百分点,并且在第三产业中占10%的重要份额。此外,呼和浩特市科技服务业重点监测企业新增7户,总数已达到175家,实现营收91亿元,同比增速高达69.5%,彰显了行业的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紧紧围绕科技创新“第一动力”,全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聚焦产业创新 引领科技服务业蓬勃发展
      “签下这笔1000万元的合同,我们的科研成果终于顺利走向市场!”走进内蒙古工业大学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正在忙碌的张永锋教授告诉记者,今年2月份,内蒙古工业大学与内蒙古久泰新材料有限公司通过“蒙科聚”平台签订1000万元的成果转化与合作开发合同,将团队研究成果“煤基固废低碳利用与高值材料制备技术”在久泰集团转化,这是内蒙古工业大学历史上首个千万元级转化成果。
      “蒙科聚”是自治区2023年1月启动建设的创新驱动平台,相当于一个“科技红娘”,帮科研院所和企业牵线搭桥。“为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蒙科聚’推出了积分奖励机制,目前已成功吸引1.2万名用户。我们通过‘铺好路、搭好桥’,切实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孔燕说。

“蒙科聚”智慧展厅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政府与自治区科技厅携手合作,打造了蒙科聚平台总部基地、蒙科聚平台科技城创新集聚区、蒙科聚平台金桥“双创”创新集聚区、蒙科聚平台和林格尔新区创新集聚区四个“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科技集聚区。这些集聚区呈现出创新驱动业态密集、科技资源高度集聚、创新服务优质高效的显著特点,使得各类资源与服务切实下沉到一线。
      2024年,呼和浩特市新增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5家,总数达到37家,占全区的47%,位居全区首位。开展6期技术经理人培训,培养出400名技术经理人,总数超过1400名,占全区的50%。同时,举办76场成果对接会,1—9月,吸收转化成果141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高达18.05亿元,同比增长104.9%,占全区的40.3%。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正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驶入“快车道”。

实施科技“突围”工程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紧抓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的重大机遇,呼和浩特市以“专家团队+领军企业+产业园区”的合作模式,从国家、自治区、市三个层面全面发力,成功实施“抗逆抗病高产牛新品种设计与培育”国家科技项目,并将空天计量基准大科学装置、乳业、乳酸菌三个重要点位纳入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同时,在脑机接口、工业软件、储能等前沿领域启动15个市级科技“突围”项目,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空天跨尺度计量基准大科学装置与高性能光栅产业化项目

      在创新平台建设层面,呼和浩特市“一区七中心”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完善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已链接上下游企业123家,取得10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并全部实现产业化。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也进入攻坚阶段,成功获批全国草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此外,国家生猪技术中心内蒙古分中心在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已进入评审阶段。同时,工业软件产业创新中心、益生菌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交能融合创新中心和新华三实验室也打造出一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先进技术应用场景,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呼和浩特市还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全面培育新质生产力。在绿色农畜产业方面,乳铁蛋白分离制备、乳酸菌低温喷雾干燥工艺等多项关键技术已成功实现产业化落地。在高端制造业方面,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直径百米)的光栅精度校准科研基础设施和高性能光栅产业化基地。在生物医药领域,成功研制并投产国内首款牛大肠杆菌灭活疫苗,并建成全国首条核酸疫苗生产线。

深化合作创新 构筑一流创新创业生态高地
      金秋时节,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主导推进的“全株青贮玉米全产业链绿色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在土左旗示范区实现了亩产量1206.4公斤的成绩,与农户平均亩产量相比,增产高达326.15公斤,直接带动农户收益增长346.88元/亩。
     “该项目采用全株青贮玉米无膜密植滴灌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有效破解了玉米产量低、残膜污染严重、水肥效率低等‘卡脖子’难题,实现了无膜、节水、节肥和绿色高产高效的目标。”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徐林波介绍,中心通过精心筛选,成功匹配适宜当地光照与温度条件的玉米密植高产品种,并确定最优种植密度,初步构建起适应不同产区特点的玉米密植滴灌高产技术体系,在和林县恼木气村、土左旗塔布赛乡苏卜盖村等地建立了试验示范区。这是呼和浩特市不断深化科技合作带来的重大成果之一。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聚焦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与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全方位推动跨区域创新合作,汇聚全国创新资源,加速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了呼和浩特研究中心,聚焦前沿技术,并通过专项基金、对接活动促进成果转化,目前已与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建立乳业创新实验室,与内蒙古工业大学共建“先进技术实验室”。同时,通过举办产业创新大会等,吸引众多院士合作交流,合作高校院所达131家,建立呼和浩特至北京海淀区“两小时创新圈”。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

此外,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重大科技项目100%由企业牵头实施。构建起“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呼和浩特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53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1家,均居自治区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