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委员会 >> 社情民意

警惕“中考科目瘦身”误伤科学地基 用“素养底线+动态评估”守护孩子科创梦

发布日期:2025-07-31 15:34   来源:政协办   
A+ A-

摘要:北京2025年中考计分由10门缩至6门,广州化学权重腰斩至70分,西安化生地退出计分,直接触发“瘦身潮”。随之而来的,是成都尖子生化学课刷数学、西部县中化学实验课开设率不足40%,以及清华自主招生化学竞赛生基础持续下滑。中考“瘦身”带来“地位下降—城乡鸿沟—国际落差”连锁反应,具体而言:一是埋下隐患,化学、生物等学科地位降低,影响学科基础与科技人才培养;二是主科独大,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学生上升通道收窄;三是与全球科学教育“增肌”趋势背离,恐影响未来科技竞争力。为此,建议优化科目调整机制,建立“科学素养底线”等制度;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成立名师工作室、实施“实验教学攻坚计划”;同时对标国际增权重,开发“STEAM”课程包,用动态评估机制防“一刀切”。让中考减负与科技强国同向而行,才能为科技强国战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玉泉区政协,敖登(玉泉区政协主席、呼和浩特市政协委员)、杨洁(玉泉区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邢海平(玉泉区政协信息员)共同反映:近期,北京、西安、长沙等地相继宣布调整中考政策。北京2025年起中考总分从660分直降到510分,只保留语数外、道法、物理和体育;广州把数学提到150分,语文英语各涨20分,化学却惨遭腰斩至70分,道法和历史同步缩水;西安从2026年起,中考科目从10门缩减到7门,化学生物地理直接变选修。①在肯定改革“减负”目标的同时,担心中考瘦身可能削弱部分学科教育质量,如初中化学、生物、地理等科目可能“地位下降”,影响学生初高中科目衔接、学科教学质量及科技人才储备培养,如农村学生可能因资源限制影响教育公平,偏远地区学校或减少相关投入,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相关举措会对一些落后地区学科建设和高科技人才培养产生负面影响。建议政策制定保持区域差异,加强管理监督,完善课程设置;重视综合配套,开展个性化综合素质评价,重视多元录取,构建多样化人才成长通道。  

一、当前中考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考瘦身埋隐患,科学教育被隐性削弱

多地“中考瘦身”将化学、生物、地理改为等级考后,课堂地位迅速边缘化。教育部虽重申课时不变,但学校、家长、学生的“指挥棒”仍是分数。成都初三化学老师爆料:自从化学变选修,尖子生上课都在刷数学题;山东济南2018年物理化学变等级考后,高一新生需回炉补“1+1=2”;北京海淀区流传“历史课成了故事会,地理老师改教体育”的调侃;更严峻的是,四川某地初二即考完的生物、地理长期被视作“副科”,非专业教师代课、课时被挤占已成常态。化学、生物等学科地位降低,导致初中阶段学科基础不牢,影响高中与大学衔接。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监测显示,近年化学竞赛生基础知识薄弱化趋势明显。当课堂变成性价比博弈,初中阶段理科地基松动,高中—大学衔接将出现“断层式塌方”,未来科技人才培养恐成无源之水。

(二)主科独大拉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中考计分科目缩减后,竞争集中在语数外等大主科上,语文、英语注重学生知识面,数学、物理考验思维创新,即教育评价标准从知识记忆转向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评估。对于化学等科目不计分后可能面临的与高中知识衔接的问题,城市优质校仍可通过校本课程、科技社团等弥补政策缺口,如北京海淀区八成初中开设机器人选修课,北京科技特长生报名三年翻三倍。反观农村学校因师资设备不足,直接取消部分实验教学,如某西部县中化学实验课开设率不足40%,缺乏器材与专职教师,只能“黑板画实验”。科技竞赛、研学营等替代性评价指标更有利于资源丰富家庭,农村学生却连基本实验都难保障,他们的上升通道进一步收窄。减负初衷下的“马太效应”正在显现,城市做加法,乡村做减法,教育公平面临新的挑战。  

(三)全球加码我瘦身,科学教育恐背离趋势

当美、新、德等国纷纷为科学教育“增肌”时,我国部分地区却“反向瘦身”。美国STEAM(STEAM教育是指集合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综合教育,是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s、Mathematics的首字母)课程已下沉至小学,教育培养跨学科创新能力。STEAM区别于传统的单科教育和重视书本的教育模式,倡导任何成功都需要具有多种能力,优秀的人才需要综合性培养。德国初中六年一贯开设6门自然科学必修,新加坡2024年新版课标将科学课时增加10%。相比之下,我国部分地区如北京、西安、长沙等地将化学、生物移出计分序列,可能与科技强国战略南辕北辙,恐影响未来科技竞争力。而且,高考“物化生”组合仍覆盖90%以上的理工农医专业,中考却提前削弱相关基础,导致“高考要而中考不要”的制度性错位。

二、对策建议

(一)优化科目调整机制,稳固科学教育之基

当前,多地中考“瘦身”举措虽在减负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导致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课堂地位边缘化,严重影响学生学科基础与未来科技人才培养。为解决这一问题,需优化科目调整机制。一是建立“科学素养底线”制度,把理化实验操作、生地探究报告列为优质高中录取的前置条件,不合格者降档录取,倒逼学校开齐开足课程。省级教研部门每年抽检实验开出率、课时执行率,结果与校长绩效、学校评优挂钩。二是推行试点“动态科目评估”机制,每三年委托第三方对中考方案进行科学素养影响评估,根据产业升级需求及时微调科目权重,避免“一刀切”长期化。三是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注重核心素养考查,引导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不断提高改革质量,突出选才导向。

(二)均衡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中考计分科目缩减后,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城市学校可通过多种方式弥补政策缺口,而农村学校因师资设备不足,面临诸多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加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一是成立各类名师工作室,如生物名师工作室、地理名师工作室以及融智跨学科教学工作室,开发贴合学生兴趣与需求的特色课程,以确保学生对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学习兴趣。二是实施“实验教学攻坚计划”,尽快实现农村学校标准化实验室全覆盖,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学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同时培训专业的实验教师,提高农村学校的实验教学水平。三是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开放资源,建立“科学教育共同体”覆盖资源薄弱的中学,同时推广“虚拟实验”等低成本解决方案,尽快缓解农村学校实验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对标国际增权重,回归科技强国主线

面对全球科学教育“增肌”大趋势,我国中考改革应及时“回调”与国际接轨。第一,恢复化学、生物加权计分,但可降低分值权重至语数外的50%,既缓解应试焦虑又确保学科地位。第二,借鉴德国经验,把“自然科学综合”设为必考模块,内容覆盖理化生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探究,突出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第三,在“双减”背景下,由教育部牵头开发我国“STEAM”课程包,每周固定半天用于项目式学习,所有学校统一配发材料箱,线上名师同步直播指导,课后上传作品至国家平台自动记入综合素质档案。第四,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系统”,对在科学探究、机器人、生命科学实践等领域表现突出的初中生,给予省级“少年科学奖”并直接推荐参加高校“强基计划”预科营。第五,定期发布《中国科学教育蓝皮书》,公布各省科学教育质量指数,实行末位约谈制度。只有让中考指挥棒重新指向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才能避免“高考要而中考不要”的制度错位,确保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拥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军。

数据来源:

①地方中考改革释放了哪些信号2025-05-12 09:07:26来源:中国教育报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蒙ICP备 1100251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40001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369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19号

邮编:010030  

联系电话:0471-4938562

警惕“中考科目瘦身”误伤科学地基 用“素养底线+动态评估”守护孩子科创梦

信息来源:政协办
发布日期:2025-07-31 15:34:43

摘要:北京2025年中考计分由10门缩至6门,广州化学权重腰斩至70分,西安化生地退出计分,直接触发“瘦身潮”。随之而来的,是成都尖子生化学课刷数学、西部县中化学实验课开设率不足40%,以及清华自主招生化学竞赛生基础持续下滑。中考“瘦身”带来“地位下降—城乡鸿沟—国际落差”连锁反应,具体而言:一是埋下隐患,化学、生物等学科地位降低,影响学科基础与科技人才培养;二是主科独大,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学生上升通道收窄;三是与全球科学教育“增肌”趋势背离,恐影响未来科技竞争力。为此,建议优化科目调整机制,建立“科学素养底线”等制度;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成立名师工作室、实施“实验教学攻坚计划”;同时对标国际增权重,开发“STEAM”课程包,用动态评估机制防“一刀切”。让中考减负与科技强国同向而行,才能为科技强国战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玉泉区政协,敖登(玉泉区政协主席、呼和浩特市政协委员)、杨洁(玉泉区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邢海平(玉泉区政协信息员)共同反映:近期,北京、西安、长沙等地相继宣布调整中考政策。北京2025年起中考总分从660分直降到510分,只保留语数外、道法、物理和体育;广州把数学提到150分,语文英语各涨20分,化学却惨遭腰斩至70分,道法和历史同步缩水;西安从2026年起,中考科目从10门缩减到7门,化学生物地理直接变选修。①在肯定改革“减负”目标的同时,担心中考瘦身可能削弱部分学科教育质量,如初中化学、生物、地理等科目可能“地位下降”,影响学生初高中科目衔接、学科教学质量及科技人才储备培养,如农村学生可能因资源限制影响教育公平,偏远地区学校或减少相关投入,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相关举措会对一些落后地区学科建设和高科技人才培养产生负面影响。建议政策制定保持区域差异,加强管理监督,完善课程设置;重视综合配套,开展个性化综合素质评价,重视多元录取,构建多样化人才成长通道。  

一、当前中考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考瘦身埋隐患,科学教育被隐性削弱

多地“中考瘦身”将化学、生物、地理改为等级考后,课堂地位迅速边缘化。教育部虽重申课时不变,但学校、家长、学生的“指挥棒”仍是分数。成都初三化学老师爆料:自从化学变选修,尖子生上课都在刷数学题;山东济南2018年物理化学变等级考后,高一新生需回炉补“1+1=2”;北京海淀区流传“历史课成了故事会,地理老师改教体育”的调侃;更严峻的是,四川某地初二即考完的生物、地理长期被视作“副科”,非专业教师代课、课时被挤占已成常态。化学、生物等学科地位降低,导致初中阶段学科基础不牢,影响高中与大学衔接。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监测显示,近年化学竞赛生基础知识薄弱化趋势明显。当课堂变成性价比博弈,初中阶段理科地基松动,高中—大学衔接将出现“断层式塌方”,未来科技人才培养恐成无源之水。

(二)主科独大拉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中考计分科目缩减后,竞争集中在语数外等大主科上,语文、英语注重学生知识面,数学、物理考验思维创新,即教育评价标准从知识记忆转向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评估。对于化学等科目不计分后可能面临的与高中知识衔接的问题,城市优质校仍可通过校本课程、科技社团等弥补政策缺口,如北京海淀区八成初中开设机器人选修课,北京科技特长生报名三年翻三倍。反观农村学校因师资设备不足,直接取消部分实验教学,如某西部县中化学实验课开设率不足40%,缺乏器材与专职教师,只能“黑板画实验”。科技竞赛、研学营等替代性评价指标更有利于资源丰富家庭,农村学生却连基本实验都难保障,他们的上升通道进一步收窄。减负初衷下的“马太效应”正在显现,城市做加法,乡村做减法,教育公平面临新的挑战。  

(三)全球加码我瘦身,科学教育恐背离趋势

当美、新、德等国纷纷为科学教育“增肌”时,我国部分地区却“反向瘦身”。美国STEAM(STEAM教育是指集合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综合教育,是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s、Mathematics的首字母)课程已下沉至小学,教育培养跨学科创新能力。STEAM区别于传统的单科教育和重视书本的教育模式,倡导任何成功都需要具有多种能力,优秀的人才需要综合性培养。德国初中六年一贯开设6门自然科学必修,新加坡2024年新版课标将科学课时增加10%。相比之下,我国部分地区如北京、西安、长沙等地将化学、生物移出计分序列,可能与科技强国战略南辕北辙,恐影响未来科技竞争力。而且,高考“物化生”组合仍覆盖90%以上的理工农医专业,中考却提前削弱相关基础,导致“高考要而中考不要”的制度性错位。

二、对策建议

(一)优化科目调整机制,稳固科学教育之基

当前,多地中考“瘦身”举措虽在减负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导致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课堂地位边缘化,严重影响学生学科基础与未来科技人才培养。为解决这一问题,需优化科目调整机制。一是建立“科学素养底线”制度,把理化实验操作、生地探究报告列为优质高中录取的前置条件,不合格者降档录取,倒逼学校开齐开足课程。省级教研部门每年抽检实验开出率、课时执行率,结果与校长绩效、学校评优挂钩。二是推行试点“动态科目评估”机制,每三年委托第三方对中考方案进行科学素养影响评估,根据产业升级需求及时微调科目权重,避免“一刀切”长期化。三是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注重核心素养考查,引导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不断提高改革质量,突出选才导向。

(二)均衡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中考计分科目缩减后,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城市学校可通过多种方式弥补政策缺口,而农村学校因师资设备不足,面临诸多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加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一是成立各类名师工作室,如生物名师工作室、地理名师工作室以及融智跨学科教学工作室,开发贴合学生兴趣与需求的特色课程,以确保学生对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学习兴趣。二是实施“实验教学攻坚计划”,尽快实现农村学校标准化实验室全覆盖,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学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同时培训专业的实验教师,提高农村学校的实验教学水平。三是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开放资源,建立“科学教育共同体”覆盖资源薄弱的中学,同时推广“虚拟实验”等低成本解决方案,尽快缓解农村学校实验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对标国际增权重,回归科技强国主线

面对全球科学教育“增肌”大趋势,我国中考改革应及时“回调”与国际接轨。第一,恢复化学、生物加权计分,但可降低分值权重至语数外的50%,既缓解应试焦虑又确保学科地位。第二,借鉴德国经验,把“自然科学综合”设为必考模块,内容覆盖理化生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探究,突出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第三,在“双减”背景下,由教育部牵头开发我国“STEAM”课程包,每周固定半天用于项目式学习,所有学校统一配发材料箱,线上名师同步直播指导,课后上传作品至国家平台自动记入综合素质档案。第四,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系统”,对在科学探究、机器人、生命科学实践等领域表现突出的初中生,给予省级“少年科学奖”并直接推荐参加高校“强基计划”预科营。第五,定期发布《中国科学教育蓝皮书》,公布各省科学教育质量指数,实行末位约谈制度。只有让中考指挥棒重新指向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才能避免“高考要而中考不要”的制度错位,确保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拥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军。

数据来源:

①地方中考改革释放了哪些信号2025-05-12 09:07:26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