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委员会 >> 文史资料

壮丽的席力图召

发布日期:2018-09-12 09:10:00   来源:区政协   
A+ A-

   呼和浩特素有“召城”的美称,在众多的召庙中,席力图召又被称之为“召城瑰宝”。它坐落在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坐北朝南,在东西横街的路北。它建筑恢宏,面积广阔,历史久远。110多年前俄国旅行家波兹德涅耶夫参观完各召庙后说:“现在无论是从召内喇嘛的数量,还是从召内建筑物的数量来说,它都无可争辩地是呼和浩特所有召庙中最大的一座。”

明万历年间它还是一座小庙,其后的四百多年,经过数度扩建、修缮,逐步形成建筑绚丽、气势雄浑的大寺庙。现在,它拥有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大小院落数处。

召前,有一座高大的过街牌楼与山门对峙,牌楼是三孔四柱七楼式。底层由四座石墩围护着木柱形成三洞孔道;上面的两层,上三下四排列着七个飞檐斗拱式的楼顶,顶面一律以绿琉璃瓦铺饰。整座牌楼,华丽典雅,气度不凡。

山门,即召的正门,系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三间。它的两侧各有一拱型门与之毗连。山门内设天王殿,四大天王分列东西两边。

过了山门,是召的前院。院的南部,邻近拱门处,东有钟楼,西有鼓楼;院两侧,建有齐整的东、西厢房;院北面是菩提过殿。

过殿五开间,也是歇山顶式,檐前有廊,外露明柱,殿两侧各有一垂花门。过殿檐下,悬挂着一块清代古匾,上书“阴山古刹”四个遒劲的大字,标示着该召的地位与身价。

穿过菩提过殿,是宽敞的第二重院落。一进院,巍峨的大经堂立刻跃入眼帘。这里是寺院的中心,举行大型法会的地方。院中偏南有东西对称的两座碑亭,亭内各立一通三米高的石碑。院子东西两侧建有古朴的廊房。

原先,大经堂后面有宏伟的大佛殿和九间楼。可惜,在1943年被一场大火烧毁了。

第二进院落的东西两面都有套院。东面的“塔院”里矗立着一座华丽的白塔。其北还有一处院子,早年有乃春庙的两座殿宇,现已废圯。

西侧的院落,有两座佛殿,它是席力图召最早的主体建筑物。前面是古佛殿,面阔、进深都是三间。殿内分隔为佛堂和经堂。佛堂在后,其正中供奉着三世佛,两边有八大弟子,两侧八大药师。殿的四壁,有绿度母救八难神话故事的彩色绘画。古佛殿后面是甘珠尔殿,面阔五间,以墙体分隔为三殿;中殿三间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八大药师分列两边;西殿供有护法神;东殿供着宗喀巴塑像。

大经堂西侧有一个边门,连接着另一处院落——佛爷府,也就是席力图召的呼图克图住宅,是一处方方整整的四合院。

在这一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在这一重重院落、大院套小院的古建筑群中,留下许多建筑精品和艺术奇葩。也留下不少传说故事。



席力图召的建筑

呼和浩特有史以来的第一位活佛是席力图召的一世席力图呼图克图;法脉沿袭,活佛转世到21世纪的,还是席力图召。就这一点来讲,它当之无愧是呼和浩特之最。不仅如此,它的建筑与各召庙相比也毫无逊色。它的一些建筑物也是呼和浩特唯一的或者是最好的。

经堂 它坐落在一米五高的白石铺面的台基上,巍峨壮观。它的面阔、进深都是九间,故称作九九八十一间大经堂。但正面突出抱厦七间,上有阁楼五间。四周墙体是藏式墙壁,正面以蓝色琉璃砖镶面、杂以黄色和绿色琉璃砖组成绚丽多彩的图案;墙体上还嵌着一个个藏式小窗。

经堂殿顶藏汉合璧,巧妙结合,前面是藏式平顶,后面是中原式的歇山顶。平顶中央立着一个直径3米的鎏金法轮,两旁配有“角端”(俗称独角兽)、法幢等饰物。后面高耸的歇山脊上,正中有鎏金宝塔一座,旁有祥龙、脊兽等装饰。整个殿顶,绿琉璃瓦覆面,在金光闪闪饰件的陪衬下,愈显艳丽辉煌。

宽大的殿内,有序地矗立着64根方形明柱,每根柱体都包裹着彩色图案挂毯。柱的顶端、顶棚、横梁、栏板以及四壁绘有彩色图案和佛教故事图画。殿的后部是佛堂,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塑像,十方佛、度母、菩萨等分列两旁。

白塔 由于席力图召的七世和八世呼图克图年幼早夭,所以在清代乾隆末年或嘉庆初年建了这座塔,内供长寿佛,以祈活佛大寿,故称此塔为“长寿佛塔”;又因塔由汉白玉砌筑而成,塔身呈白色,所以又俗称其为“白塔”。此塔高15米,基座正方形,用汉白玉石条砌成,边长10.66米,高1.6米,正面有阶梯可以攀登,顶面四周有护栏。基座上是雕刻精美的须弥座,座顶外闪,腰部内收,顶部四周向外突出呈凌空状,四个角各由一石雕龙柱支撑,分外俏丽。须弥座之上有四层石台逐渐内收,上置覆钵形塔身,其正面有一精致的拱形佛龛。龛内有长寿佛塑像一尊。塔身上是高耸入云的塔刹,在其十三相轮之上覆有金光闪闪的伞盖和一对硕大的耳饰,盖顶有鎏金的日、月二轮。此塔通体洁白,辅以彩绘,异常精美。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在《中国古塔》一书中称赞:它是“石制覆钵式塔中极为高大而精美的作品”。

御碑亭 大经堂前,有东西对称的两座精致小亭,它们是形制一样的六角攒尖亭,六根立柱撑着六角,六角飞檐柔和上翘,给人以美的享受。立柱顶端及飞檐下的横梁,绘制着五彩的各式图纹;它们与红彤彤的立柱相辅相成,更显艳丽。亭内各立一通高达3米的石碑,以蒙、藏、满、汉四种文字记述着康熙帝亲征噶尔丹的事迹,被称做“纪功碑”。过去小召庙中也立着两通纪功碑。据说,小召的碑在先,席力图召的在后。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康熙平叛归来,四世席力图呼图克图为之举行了“皇图永固,万寿无疆”大法会,康熙也给庙里赠赐了匾额、宝幡、经卷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再次来到呼和浩特,驻跸席力图召,四世席力图呼图克图,请求仿照小召的碑文,也要在本召勒石建碑,所以,两召碑文略有不同。如今,小召已被拆除,本召的两通碑仍立庙中,就更加珍贵了。





版权所有: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政府主办

蒙ICP备 1100251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40001

蒙公网安备150100402000369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19号

邮编:010030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471-4938562

壮丽的席力图召

信息来源:区政协
发布日期:2018-09-12 09:10:00

   呼和浩特素有“召城”的美称,在众多的召庙中,席力图召又被称之为“召城瑰宝”。它坐落在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坐北朝南,在东西横街的路北。它建筑恢宏,面积广阔,历史久远。110多年前俄国旅行家波兹德涅耶夫参观完各召庙后说:“现在无论是从召内喇嘛的数量,还是从召内建筑物的数量来说,它都无可争辩地是呼和浩特所有召庙中最大的一座。”

明万历年间它还是一座小庙,其后的四百多年,经过数度扩建、修缮,逐步形成建筑绚丽、气势雄浑的大寺庙。现在,它拥有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大小院落数处。

召前,有一座高大的过街牌楼与山门对峙,牌楼是三孔四柱七楼式。底层由四座石墩围护着木柱形成三洞孔道;上面的两层,上三下四排列着七个飞檐斗拱式的楼顶,顶面一律以绿琉璃瓦铺饰。整座牌楼,华丽典雅,气度不凡。

山门,即召的正门,系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三间。它的两侧各有一拱型门与之毗连。山门内设天王殿,四大天王分列东西两边。

过了山门,是召的前院。院的南部,邻近拱门处,东有钟楼,西有鼓楼;院两侧,建有齐整的东、西厢房;院北面是菩提过殿。

过殿五开间,也是歇山顶式,檐前有廊,外露明柱,殿两侧各有一垂花门。过殿檐下,悬挂着一块清代古匾,上书“阴山古刹”四个遒劲的大字,标示着该召的地位与身价。

穿过菩提过殿,是宽敞的第二重院落。一进院,巍峨的大经堂立刻跃入眼帘。这里是寺院的中心,举行大型法会的地方。院中偏南有东西对称的两座碑亭,亭内各立一通三米高的石碑。院子东西两侧建有古朴的廊房。

原先,大经堂后面有宏伟的大佛殿和九间楼。可惜,在1943年被一场大火烧毁了。

第二进院落的东西两面都有套院。东面的“塔院”里矗立着一座华丽的白塔。其北还有一处院子,早年有乃春庙的两座殿宇,现已废圯。

西侧的院落,有两座佛殿,它是席力图召最早的主体建筑物。前面是古佛殿,面阔、进深都是三间。殿内分隔为佛堂和经堂。佛堂在后,其正中供奉着三世佛,两边有八大弟子,两侧八大药师。殿的四壁,有绿度母救八难神话故事的彩色绘画。古佛殿后面是甘珠尔殿,面阔五间,以墙体分隔为三殿;中殿三间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八大药师分列两边;西殿供有护法神;东殿供着宗喀巴塑像。

大经堂西侧有一个边门,连接着另一处院落——佛爷府,也就是席力图召的呼图克图住宅,是一处方方整整的四合院。

在这一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在这一重重院落、大院套小院的古建筑群中,留下许多建筑精品和艺术奇葩。也留下不少传说故事。



席力图召的建筑

呼和浩特有史以来的第一位活佛是席力图召的一世席力图呼图克图;法脉沿袭,活佛转世到21世纪的,还是席力图召。就这一点来讲,它当之无愧是呼和浩特之最。不仅如此,它的建筑与各召庙相比也毫无逊色。它的一些建筑物也是呼和浩特唯一的或者是最好的。

经堂 它坐落在一米五高的白石铺面的台基上,巍峨壮观。它的面阔、进深都是九间,故称作九九八十一间大经堂。但正面突出抱厦七间,上有阁楼五间。四周墙体是藏式墙壁,正面以蓝色琉璃砖镶面、杂以黄色和绿色琉璃砖组成绚丽多彩的图案;墙体上还嵌着一个个藏式小窗。

经堂殿顶藏汉合璧,巧妙结合,前面是藏式平顶,后面是中原式的歇山顶。平顶中央立着一个直径3米的鎏金法轮,两旁配有“角端”(俗称独角兽)、法幢等饰物。后面高耸的歇山脊上,正中有鎏金宝塔一座,旁有祥龙、脊兽等装饰。整个殿顶,绿琉璃瓦覆面,在金光闪闪饰件的陪衬下,愈显艳丽辉煌。

宽大的殿内,有序地矗立着64根方形明柱,每根柱体都包裹着彩色图案挂毯。柱的顶端、顶棚、横梁、栏板以及四壁绘有彩色图案和佛教故事图画。殿的后部是佛堂,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塑像,十方佛、度母、菩萨等分列两旁。

白塔 由于席力图召的七世和八世呼图克图年幼早夭,所以在清代乾隆末年或嘉庆初年建了这座塔,内供长寿佛,以祈活佛大寿,故称此塔为“长寿佛塔”;又因塔由汉白玉砌筑而成,塔身呈白色,所以又俗称其为“白塔”。此塔高15米,基座正方形,用汉白玉石条砌成,边长10.66米,高1.6米,正面有阶梯可以攀登,顶面四周有护栏。基座上是雕刻精美的须弥座,座顶外闪,腰部内收,顶部四周向外突出呈凌空状,四个角各由一石雕龙柱支撑,分外俏丽。须弥座之上有四层石台逐渐内收,上置覆钵形塔身,其正面有一精致的拱形佛龛。龛内有长寿佛塑像一尊。塔身上是高耸入云的塔刹,在其十三相轮之上覆有金光闪闪的伞盖和一对硕大的耳饰,盖顶有鎏金的日、月二轮。此塔通体洁白,辅以彩绘,异常精美。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在《中国古塔》一书中称赞:它是“石制覆钵式塔中极为高大而精美的作品”。

御碑亭 大经堂前,有东西对称的两座精致小亭,它们是形制一样的六角攒尖亭,六根立柱撑着六角,六角飞檐柔和上翘,给人以美的享受。立柱顶端及飞檐下的横梁,绘制着五彩的各式图纹;它们与红彤彤的立柱相辅相成,更显艳丽。亭内各立一通高达3米的石碑,以蒙、藏、满、汉四种文字记述着康熙帝亲征噶尔丹的事迹,被称做“纪功碑”。过去小召庙中也立着两通纪功碑。据说,小召的碑在先,席力图召的在后。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康熙平叛归来,四世席力图呼图克图为之举行了“皇图永固,万寿无疆”大法会,康熙也给庙里赠赐了匾额、宝幡、经卷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再次来到呼和浩特,驻跸席力图召,四世席力图呼图克图,请求仿照小召的碑文,也要在本召勒石建碑,所以,两召碑文略有不同。如今,小召已被拆除,本召的两通碑仍立庙中,就更加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