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素有“召城”之称,众多寺庙之中,大召最负盛名。它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蒙古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伊克”汉义“大”,“召”为庙),汉名“弘慈寺”、“无量寺”。
它位于玉泉区大召前街北端,占地约3万平方米。其建筑布局别具一格。它的中路,沿中轴线自南而北,有牌楼、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经堂、佛殿、藏经楼(俗称九间楼)及东西配殿。其经堂、佛殿毗连一体,黄琉璃瓦盖顶,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经堂是喇嘛诵经的地方。佛殿正中,约3米高的银制释迦牟尼佛像端坐在莲花台上。佛前两根通天柱上,一对高10米有余的金色蟠龙,工艺精湛,气势磅礴。银佛两侧是燃灯佛、弥勒佛,还有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达赖三世、班禅四世等,个个工艺精细、栩栩如生。寺内壁画,绘有佛教传说故事,场面恢宏,引人入胜。
大召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在呼和浩特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大召的传说和故事。
召庙城市孰先后
过去,人们认为呼和浩特城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而这一年,大召早已建成,所以,人们说呼和浩特是先有的召庙,而后才有城池。
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地区。当初,主要信奉原始宗教萨满教,后来渐渐传入黄教喇嘛教。有一年,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得了腿疼病,请萨满医治,竟让他剥开活人的肚子,把腿伸进去取暖,用来治疗腿疾。而精通藏医的黄教喇嘛阻止说,不用杀人,就可以治好你的腿病。阿勒坦汗答应后,果然被治好了。这对黄教的传入和最终战胜萨满及红教起了一定的作用。
明万历六年(1578年),阿勒坦汗在青海会见达赖三世,许愿要用宝石金银装严释迦牟尼佛像。他返回呼和浩特即动工兴建大召。万历八年(1580年),大召工程告竣。正殿释迦牟尼佛像用白银铸成。因此,大召有了“银佛寺”之称。史书上有“克归化城、夺银佛寺”的说法。“寺”能与“城”相提并论,可见大召地位是多么的显要。
早先人们推断归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建于万历九年,而万历八年已经有了大召。这引起了人们的疑问。于是就“召与城孰先后”,上个世纪在史学界展开了考究和争论。对大召而言,孰先孰后,都足以说明其历史久远,影响巨大。
史料记载,康熙中期,康熙帝御驾亲征噶尔丹部,曾经驻跸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于是留下不少“圣迹”和一些传说。
据说,康熙在大召后院的藏经楼住过,藏经楼是九开间的二层小楼,俗称九间楼。康熙皇帝给庙里留下了三件(套)宝物。它们是,一口宝刀、一把龙凤孔雀伞、一套珍珠八宝灯。
宝刀青光闪闪,寒气袭人,锋利无比。这稀世之宝,已被博物馆珍藏保护起来。龙凤孔雀伞和珍珠八宝灯仍陈列在大召寺的大殿中。
龙凤孔雀伞,是把奇特的伞。伞面由孔雀毛覆盖,故称孔雀伞。它是皇帝御用之伞,皇帝乃真龙天子,持伞人既不能与天子并行,更不能同处伞下。制造者别具匠心,一改直棍伞把的作法。这柄伞把,上撑伞面,接着扭了一个弯,这样打伞的人就可以在皇帝的侧后方,为皇帝撑伞,突显出天子的尊贵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珍珠八宝宫灯,一共八盏,紫檀木质地,镂空雕花,珍珠装饰。这套灯是难得的艺术精品,高悬在大召的殿堂上,仍然那样雍容华贵。
风调雨顺四天王
大召天王殿内矗立着四尊天王的站像。他们是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他们又被称作“风、调、雨、顺”四大天王,每尊还对应着一句带“地”字的成语。南方持剑者为“风”,曰“开天辟地”;东方怀抱琵琶的为“调”,对应“惊天动地”;北方手举一伞者为“雨”,曰“遮天盖地”;西方广目持蛇为“顺”,对应“钻天入地”。
大召的四大天王,与其它庙宇的又有不同。每尊都高抬一只脚,悬空而立。相传他们是须弥山的四大天王。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穷困潦倒,落魄为僧。他是一名小和尚,打扫殿堂时,四大天王双脚着地,很难洒扫,怎么也扫不干净。朱元璋自言自语地说:天王要是抬起一只脚多好啊。霎时,奇迹出现了!每尊天王都抬起了一只脚。朱元璋笑呵呵地扫完地,扬长而去,竟忘记请天王们放下脚。结果,四大天王尊从“真龙天子”之命,高抬起一只脚,没得到放下的许可,就永远“金鸡独立”式地站到今天。
多数寺庙的四大天王,抬着的脚下都踩踏着些妖魔鬼怪。而大召寺内天王的那只脚下却空空如也。原来,因为大召寺庙的等级高,后来成为“帝庙”,那些妖魔鬼怪都已修成正果,得道升天而去。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19号
邮编:010030
联系电话:0471-4938562
呼和浩特素有“召城”之称,众多寺庙之中,大召最负盛名。它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蒙古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伊克”汉义“大”,“召”为庙),汉名“弘慈寺”、“无量寺”。
它位于玉泉区大召前街北端,占地约3万平方米。其建筑布局别具一格。它的中路,沿中轴线自南而北,有牌楼、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经堂、佛殿、藏经楼(俗称九间楼)及东西配殿。其经堂、佛殿毗连一体,黄琉璃瓦盖顶,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经堂是喇嘛诵经的地方。佛殿正中,约3米高的银制释迦牟尼佛像端坐在莲花台上。佛前两根通天柱上,一对高10米有余的金色蟠龙,工艺精湛,气势磅礴。银佛两侧是燃灯佛、弥勒佛,还有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达赖三世、班禅四世等,个个工艺精细、栩栩如生。寺内壁画,绘有佛教传说故事,场面恢宏,引人入胜。
大召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在呼和浩特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大召的传说和故事。
召庙城市孰先后
过去,人们认为呼和浩特城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而这一年,大召早已建成,所以,人们说呼和浩特是先有的召庙,而后才有城池。
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地区。当初,主要信奉原始宗教萨满教,后来渐渐传入黄教喇嘛教。有一年,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得了腿疼病,请萨满医治,竟让他剥开活人的肚子,把腿伸进去取暖,用来治疗腿疾。而精通藏医的黄教喇嘛阻止说,不用杀人,就可以治好你的腿病。阿勒坦汗答应后,果然被治好了。这对黄教的传入和最终战胜萨满及红教起了一定的作用。
明万历六年(1578年),阿勒坦汗在青海会见达赖三世,许愿要用宝石金银装严释迦牟尼佛像。他返回呼和浩特即动工兴建大召。万历八年(1580年),大召工程告竣。正殿释迦牟尼佛像用白银铸成。因此,大召有了“银佛寺”之称。史书上有“克归化城、夺银佛寺”的说法。“寺”能与“城”相提并论,可见大召地位是多么的显要。
早先人们推断归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建于万历九年,而万历八年已经有了大召。这引起了人们的疑问。于是就“召与城孰先后”,上个世纪在史学界展开了考究和争论。对大召而言,孰先孰后,都足以说明其历史久远,影响巨大。
史料记载,康熙中期,康熙帝御驾亲征噶尔丹部,曾经驻跸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于是留下不少“圣迹”和一些传说。
据说,康熙在大召后院的藏经楼住过,藏经楼是九开间的二层小楼,俗称九间楼。康熙皇帝给庙里留下了三件(套)宝物。它们是,一口宝刀、一把龙凤孔雀伞、一套珍珠八宝灯。
宝刀青光闪闪,寒气袭人,锋利无比。这稀世之宝,已被博物馆珍藏保护起来。龙凤孔雀伞和珍珠八宝灯仍陈列在大召寺的大殿中。
龙凤孔雀伞,是把奇特的伞。伞面由孔雀毛覆盖,故称孔雀伞。它是皇帝御用之伞,皇帝乃真龙天子,持伞人既不能与天子并行,更不能同处伞下。制造者别具匠心,一改直棍伞把的作法。这柄伞把,上撑伞面,接着扭了一个弯,这样打伞的人就可以在皇帝的侧后方,为皇帝撑伞,突显出天子的尊贵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珍珠八宝宫灯,一共八盏,紫檀木质地,镂空雕花,珍珠装饰。这套灯是难得的艺术精品,高悬在大召的殿堂上,仍然那样雍容华贵。
风调雨顺四天王
大召天王殿内矗立着四尊天王的站像。他们是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他们又被称作“风、调、雨、顺”四大天王,每尊还对应着一句带“地”字的成语。南方持剑者为“风”,曰“开天辟地”;东方怀抱琵琶的为“调”,对应“惊天动地”;北方手举一伞者为“雨”,曰“遮天盖地”;西方广目持蛇为“顺”,对应“钻天入地”。
大召的四大天王,与其它庙宇的又有不同。每尊都高抬一只脚,悬空而立。相传他们是须弥山的四大天王。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穷困潦倒,落魄为僧。他是一名小和尚,打扫殿堂时,四大天王双脚着地,很难洒扫,怎么也扫不干净。朱元璋自言自语地说:天王要是抬起一只脚多好啊。霎时,奇迹出现了!每尊天王都抬起了一只脚。朱元璋笑呵呵地扫完地,扬长而去,竟忘记请天王们放下脚。结果,四大天王尊从“真龙天子”之命,高抬起一只脚,没得到放下的许可,就永远“金鸡独立”式地站到今天。
多数寺庙的四大天王,抬着的脚下都踩踏着些妖魔鬼怪。而大召寺内天王的那只脚下却空空如也。原来,因为大召寺庙的等级高,后来成为“帝庙”,那些妖魔鬼怪都已修成正果,得道升天而去。